财政支出的职能结构

鉴于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,我们将政府职能简化为两大类,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,相应地,财政支出也就形成了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。

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,经济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根本性变革。在计划经济时期,国家注重经济职能的实现,政府调动几乎全部资源,直接从事各种生产活动,推崇“生产型财政”,财政支出大量用于经济建设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,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,政府正在逐步减少资源配置的份额,退出一些适合民间部门从事的生产活动领域,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比例已大大降低。伴随着政府职能的这种转变,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
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,我国的经济建设费都是占比重较大的财政支出项目,不过,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的下降趋势是非常明显的。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最高的时期是1958—1962年的“二五时期”,平均高达66.6%。而改革开放以来,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持续下降,到1996—1998年平均为39.6%,比历史最高时期的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, 2006年经济建设费支出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6.6%,这表明我国财政支出正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,从原来过多地直接介入经济建设,特别是从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中解脱出来,将资源配置的功能让位于市场机制。

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。一是流动资金支出下降。从1983年7月开始,除了核工业部、航空航天工业部部属的少数国有企业外,其他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由拨款改为银行贷款,从而使流动资金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度下降,从改革前的平均6.6%的水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0.5%的水平。二是基本建设支出下降。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,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投资主体资金来源的多元化,使得基本建设支出比重迅速下降,从改革前平均36%的水平急剧下降到1996—1998年不到12%的水平。这两项支出比重就下降了30个百分点。

在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减弱的同时,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加强,社会管理支出比重必然提高。

一方面,随着我们对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认识的提高,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、科学等领域的投入,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比重增长速度很快,到2006年社会文教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6.8%。

另一方面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经济活动日趋复杂,公共事务也日益增多,行政管理支出增加有其必然性。但是,自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的行政管理费增长速度过快,1981—1995年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增长率平均高达35%,成为我国财政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。随着改革开放前期对过去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,再加上政府机构的改革,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快速增长势头已得到控制。特别是中央“八项规定”精神和厉行节约的要求实施以来,各政府部门严控“三公”经费支出,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,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活动,严控接待费开支范围,压缩“三公”经费效果显著。

可见,从财政支出结构的历史变化来看,国家职能的重点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。解放初期,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职能表现得非常突出;从1953年开始到改革开放之前,国家的经济建设职能占据主导地位;而改革开放以来,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日益重要。

版权声明:本篇文章(包括图片)来自网络,由程序自动采集,著作权(版权)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,联系方式(QQ:452038415)。http://www.kjxtt.com/106.html
返回顶部